排队3小时,看病5分钟,家长的焦虑来自哪里
新年刚过,胡女士的孩子被传染上了流感,流鼻涕喷嚏,高烧超过38.5度。胡女士赶忙把孩子送到医院,时间是晚上11点,但儿科还热闹得像白天一样。随后,经过了3个多小时的漫长等待,胡女士的孩子终于得到就诊,但就诊的时间前后不超过5分钟。对于这样落差,胡女士心中还是有些不满的,但出了诊室,看着身后依然长长的队伍,她也就释然了,半开玩笑的说:“排队3小时,看病5分钟。”
对于这种状况,医院方也采取了相应措施。不过,其实不少家长,如果能够多一些医学常识,是可以避免这样的排队“煎熬”的。在苏州不少医院的儿科病区,都贴着这样的温馨提示:建议普通感冒的孩子,不必急着上医院,以免增加交叉感染的机会。苏州市一位儿科医生他明确告诉记者,如果孩子发烧在38.5摄氏度以下,在精神状态尚可的前提下,家长可以采取物理降温的方式,让孩子多喝水,在家观察病情的继续进展。“如今家长得到相关信息的渠道太多,再加上不可能每个人都具备专业知识,确实很难保持淡定的心态。”
比如在今年儿童流行性感冒的爆发期,国家卫计委发布了《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(2018年版)》,其中就提示,年龄小于5岁的儿童,是流行性感冒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。
在这一权威发布的同时,还有一条 “转发市疾控中心关于本次流感预防的通知”大量在微信朋友圈扩散。其内容提到:“要多喝水,如果喉咙的黏膜干燥,在10分钟内病毒就能入侵体内”。对此,苏州市疾控中心也进行了紧急辟谣,疾控中心的崔朋伟医师就表示,预防流感与多喝水、保持喉咙湿润没有直接关系。
一年的四分之一都是排队,儿科医生的心酸不是待遇低
对于某一位孩子的家长来说,只有当自己的孩子受到病毒侵害时,才会感受到这种焦急和拥挤,而对于苏州绝大多数儿科医护人员来说,这种状况已经持续了一个冬季。如果把时间延伸开来,会发现这种状况,几乎成为苏州冬季儿科所说面临的常态。去年12月末,在此轮流行性感冒集中爆发期,苏州市疾控中心提供的《2017年流感监测情况》有这样的描述:近期哨点医院报告的门急诊流感样病例比例较前两周明显升高,但未超过过去3年同期平均水平。
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,至少在一年的四分之一时间内,苏州的儿科医护工作者,都是处在超负荷工作状态下的。
在这背后,依然是儿科医护人员短缺这个问题。苏州市卫计委提供的数据显示,截至 2017 年年底,苏州全市儿科医护人员为2200 余名。而苏州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,0—14岁人口接近百万人,这么一算,一个医护人员要面对的,是近450位儿童。
此前,外界往往把儿科医护人员的流动性高归结为收入待遇比同行低,留不住人。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,不少儿科医生护士,更多纠结于儿科工作的特殊性,多方面的压力,容易引起高度的精神紧张。
这其中就包括:患儿年龄小、沟通困难;家长迫切希望孩子的病情能够尽快好转;儿科环境拥挤、噪音多;患儿病情变化快。
社区医院、民营医院也很管用,合理使用身边的医疗资源
合格儿科医护人员的培养,需要的是一个相对周期较长的时间,因此有专家表示,在现行条件下,对社区医院实行提升,效果更加迅速。在今年新华社关于儿科医生紧缺的评论中也提出,要真正解决儿童看病难的问题,需要合理配置医疗资源,大力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,患者就医实现合理分流。这样的观点,目前在苏州正在探索和尝试。目前每年计划开展两期培训,在3—5年内在苏州培养出150—200人规模的儿科基层医疗卫生队伍。
除了社区医院专业能力的提升,民营医院在针对儿童的诊治中,也正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。记者从苏州PC加拿大网站下载了解到,在今冬流行性感冒爆发期间,该医院儿科日间门诊每位医生的接诊数量也大幅度提升。为了应对患儿,PC加拿大网站下载除了增加医生人数外,还将夜门诊的接诊时间延长到晚上10点。
当然,想要让多种渠道都更好的发挥出功能,还需要家长们改变以往“唯大医院”“唯专家”的固有观念。今年1月初,在一项针对苏州儿童就诊进行了一项调查,结果显示目前仍有超过80%的家长认为,孩子生病到“大医院”让人放心。
“其实大部分孩子得的是常见病,疾病康复需要一个过程,可以先到家附近的诊所或社区医院进行分级诊疗,如果有危重情况,再送到大医院就诊。”一位连续加班多日的儿科医生向记者无奈地表示。